一种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
公开时间:2022-07-19
为了解决冷却模块占用空间大、易损坏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总成、膨胀水箱总成、散热器支撑,所述冷却模块总成包括散热器总成、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总成的左右两侧板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护板,中冷器总成与散热器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固定点,散热器下端设置有用于和车架相连的拉杆,所述散热器支撑固定连接于中冷器总成前端,所述散热器总成后端面还可拆卸连接有护风罩,散热器总成左右两侧、膨胀水箱总成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回风挡板,整体装置结构便于安装,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重卡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重卡的冷却模块的安装支架在散热器侧板或是中冷器进出气管口上。但是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升,散热器及中冷器的芯体迎风面积越来越大,导致冷却模块总成占有的空间较大,常规的固定方式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布置;

2、现有的中冷器气室内部无导流板,使得气室强度太低,且气流比较集中,造成中冷器的冷却能力下降,中冷器芯体容易出现热应力集中而导致损坏;

3、冷却模块总成支架安装在中冷器前端面上时,每侧的气室安装点只有一个,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而损坏;

4、冷却模块总成的支架材质大多选用钢板焊接的结构,支架容易产生焊接变形及焊接应力,不方便加工,且支架容易断裂;

5、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升,发动机冷却系统需要提供的散热能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风扇提供更大的风量,导致护风罩容易被吸坏;

6、由于整车的布置原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空气流通通道不顺畅,导致大量的热回风被风扇吸入发动机冷却系统从而导致发动机冷却性能的下降;

7、车架及发动机冷却系统零部件在加工的工程中,由于加工及装配的误差,导致冷却模块总成装配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总成、膨胀水箱总成、散热器支撑,所述冷却模块总成包括散热器总成、中冷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总成的左右两侧板下端固定连接有下护板,中冷器总成与散热器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固定点,散热器下端设置有用于和车架相连的拉杆,所述散热器支撑固定连接于中冷器总成前端,所述散热器总成后端面还可拆卸连接有护风罩,散热器总成左右两侧、膨胀水箱总成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回风挡板。

优选的,所述中冷器总成与散热器总成下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中部通过中部支架固定连接,上部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杆包括拉杆支架、螺栓、螺母以及橡胶块组成,所述拉杆支架两端均设置有左右方向贯穿分布的通孔,橡胶块设置于该通孔内,螺栓同轴穿过橡胶块和通孔后通过螺母与散热器总成侧板、车架固定。

优选的,所述散热器支撑包括散热器支架、外套筒、内套筒,所述散热器支架上设置有与中冷器总成安装台对应分布的通孔,所述外套筒、内套筒同轴设置于该通孔内部,且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设置有橡胶套,此外,所述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和车架相连的长条孔。

优选的,所述回风挡板包括固定连接于散热器总成上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回风挡板和第二回风挡板、固定连接于膨胀水箱总成右侧的第三回风挡板以及固定连接于膨胀水箱总成左侧和膨胀水箱总成与散热器总成之间的第四回风挡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风挡板和第二回风挡板上端固定连接有橡胶挡板。

优选的,所述中冷器总成气室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散热器总成与中冷器总成设置多个固定点,分散应力布置,减小应力强度,散热器总成中部通过中部支架与中冷器总成气室相连,当中冷器受到气流冲击时,可减小中冷器变形;

2、中冷器总成气室内部设置导流板,使气室前后端面连接在一起,提高气室前度,而且导流板上设置有导流孔,气流通过导流孔进入中冷器芯体,使气室内部气流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冷却能力,减小热应力集中;

3、冷却模块总成与驾驶室底部之间设置有回风挡板,防止热风通过冷却模块总成,提高冷却效率,且散热器总成上端与驾驶室底板之间设置橡胶挡板,保证挡风效果的同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回风挡板的损坏;

4、冷却模块总成与车架之间连接有拉杆,拉杆与冷却模块总成和车架之间连接点设置橡胶块,起缓冲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冷却模块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冷却模块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冷器总成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5为第一回风挡板和第二回风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拉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散热器支撑结构爆炸示意图

其中,1-拉杆,101-拉杆螺母,102-垫片,103-橡胶子块,104-拉杆支架,105-橡胶母块,

2-散热器水管,

3-散热器支撑,301-支架,302-外套筒,303-橡胶套,304-内套筒,305-长条孔

4-中冷器胶管,5-第一回风挡板,6-暖风胶管,7-第二回风挡板,8-第三回风挡板,9-膨胀水箱总成,10-第四回风挡板,

11-冷却模块总成,1101-下护板,1102-散热器总成,11021-左侧板,11022-右侧板,

1103-固定螺栓,1104-中冷器总成,11041-安装台,11042-气室,11043-导流板,11044-导流孔,1105-中部支架,1106-连接板,

12-护风罩,13-橡胶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7所示的重卡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模块总成11、膨胀水箱总成9、散热器水管2、散热器支撑3、中冷器胶管4、暖风胶管6,冷却模块总成由散热器总成1102、中冷器总成1104组成,膨胀水箱总成9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底部,膨胀水箱总成9采用PP材质,颜色透明,可方便观察冷却液的液位,而且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提高整体强度,散热器总成1102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回风挡板5和第二回风挡板7,膨胀水箱总成9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回风挡板8,膨胀水箱总成9下端和散热器总成1102上端之间以及膨胀水箱总成9右侧位置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第四回风挡板10,第一回风挡板5和第二回风挡板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橡胶挡板13,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可以保持回风挡板与驾驶室始终接触,保证回风挡板的挡风效果,同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回风挡板骨架的损坏,散热器总成1102后侧面连接有护风罩12,护风罩12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护风罩12与散热器总成1102卡接相连。

散热器总成1102的左侧板11021和右侧板11022之间固定连接有下护板1101,中冷器总成1104下部通过固定螺栓1103与散热器总成1102固定连接,散热器总成1102左右侧板的中部螺栓固定连接有中部支架1105,中部支架1105为纵截面呈L型板结构,中冷器总成1104与中部支架110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散热器总成1102左右侧板的上部和中冷器总成1104上部之间则通过连接板1106螺栓连接,当中冷器受到气流冲击时,可以减小形变。

散热器总成1102的左右侧板下端处还设置有拉杆1,如图6所示,拉杆1由拉杆支架104、拉杆螺栓106、橡胶母块105、橡胶子块103、拉杆螺母101以及垫片102,拉杆支架104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右贯穿分布的通孔,橡胶母块105和橡胶字块103连接在该通孔的左右两端,拉杆螺栓106依次穿过橡胶母块105、拉杆支架102通孔、橡胶子块103以及垫片102后与拉杆螺母101相连,拉杆1一端与散热器总成1012的侧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通过拉杆1将散热器总成102与车架固定,并且拉杆支架104通孔处设置橡胶块,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有效降低冷却模块总成11的振动。

中冷器总成1102上连接有散热器支撑3,如图7所示,散热器支撑3由支架301、外套筒302、橡胶套303以及内套筒304组成,位于散热器总成1102左右两侧的中冷器总成1104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台11041,安装台11041上设置有螺栓孔,安装台11041与中冷器总成1104气室外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支架301上设置有与安装台11041螺栓孔对应分布的通孔,外套筒302同轴固定连接于该通孔内部,内套筒304同轴设置于外套筒302内部,并且外套筒302与内套筒302之间设置有橡胶套303,螺栓穿过内套筒304后与中冷器总成1104相连,从而将散热器总成1102和中冷器总成1104固定,另外,支架301下部还设置有多个长条孔305,散热器总成1102通过螺栓穿过长条孔305与车架固定相连。

此外,中冷器总成1104的气室内还设置有导流板11043,导流板11043固定在气室侧壁之间,导流板11043上设置有导流孔11044,气流可以通过导流孔11044流入中冷器芯体,使气室内部的气流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能力,减小了热应力集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